華體會體育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穿著橙黃色的工作服,每天清晨迎第一縷晨曦而來,傍晚伴最后一縷陽光歸去。他們,就是城市美容師“環衛橙” !
10月26日,是屬于他們的節日——沈陽市第三十二屆環衛工人節。在這個美好日子,讓我們對他們說一聲:謝謝你們!辛苦了!
“唰……唰……”凌晨,整個城市還在沉睡,環衛工人清掃大街時的聲音回蕩在沈陽的大街小巷。
每天凌晨4時許,昏黃的路燈下面,環衛工人張文海總會出現在街路上,伴隨著“唰……唰……”的聲音,一把掃帚、一個自制的垃圾袋,就是他的工具。長年干清掃馬路的活兒,他的10根手指遍布老繭、裂紋,但他顧不上這些。
正值深秋,紛紛揚揚飄落的落葉成為深秋別樣的風景。但秋季清掃,卻是環衛工人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除了清掃落葉,路面上一些已經扁平的煙頭也都一個不落地被他拾起。
“每一個環衛工人都是這樣的!”他驕傲地告訴記者,每年春節、勞動節、中秋節、國慶節等重大節假日是最為忙碌的時候,別人忙著過節,而張文海和同事們卻忙著工作。因為節假日期間,是垃圾日產量最多的時候,工作量幾乎是平時的幾倍。張文海主動放棄全部的休息日,一心撲在了崗位上。用他自己的話說:既然自己選擇了環衛事業,就當好一輩子的城市美容師,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沈陽的環境衛生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作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守護城市環境衛生的重要保障力量,包括張文海在內的全市3萬多名環衛工人,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寧愿一人臟,換來萬家潔”的奉獻精神。
32年間,環衛行業作為城市的縮影,見證了城市文明的發展、城市環境日新月異的變化、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進步。環衛工作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和尊重。全市9個主城區總作業面積2.24億平方米。現有清掃車輛1014臺、垃圾收運車輛1938臺、除雪車輛2018臺、公共廁所1023座、垃圾收集站311座、生活垃圾焚燒廠3座,日總處理垃圾量6785噸。環衛在崗職工3萬余人。環衛作業模式由單一清掃路面的平面保潔模式,發展到平立面一體化作業;道路清掃機械化程度從不足20%增加到91.3%,機掃車、洗掃車、護欄清洗車等大量機械的運用,不僅大大提高清掃質量和效率,更是減輕了環衛工人的勞動強度,降低了作業安全事故率;管理模式從簡單粗放,向精細管理轉變,綜合運用現代管理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了科學完善高標準的運行管理機制,實現了環衛管理工作的數字化、標準化、常態化和全覆蓋。
2015年全市實施了“綠色除雪”戰略,市區財政投資兩億余元資金,新增掃雪華體會體育、拋雪、除冰等除雪機械354臺,完成由推為主向以掃為主的機械轉型,規定僅在橋梁坡路、匝道等重要節點拋撒融雪劑,當年融雪劑使用量下降86%,真正實現了綠色除雪。通過一代代環衛人的努力,不斷改變工作手段,不斷轉變工作思維和理念,使環衛行業逐步從清掃保潔發展到循環經濟,從簡單勞動發展到科技驅動,從夕陽產業發展到朝陽產業。
小廁所連著大民生,1993年,全市共有公廁8000余座,其中水洗公廁75座,距國家衛生城10%的標準相差甚遠。沈城逐年開展公廁建設改造工作,從自身實際出發,抓住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重大機遇,制定了沈陽市廁所革命行動綱要華體會體育,確定了公廁建設(改造)總體目標華體會體育。在滿足公廁數量達標、布局合理、功能齊全、一廁一景的效果的同時,全面提升公廁服務和內部環境,制定公廁精細管理細則,在重要商業區布局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服務廁所,拓寬了公廁服務功能。完善公廁標識,安裝氣幕、烘手器、紙盒等必要設施,增加綠植,亮化美化,豐富購物,全力為市民營造溫馨如廁環境。
實施“互聯網+公廁”計劃,提供手機找公廁、用公廁、評公廁功能,提升市民找公廁、用公廁的快捷性和有效度。推進信息化智能化公廁監管,加強公廁建設管理大數據的分析與運用,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
加快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沈城垃圾處理方式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垃圾處理率不足5%的無序填埋模式,到進入21世紀的100%填埋處理,再到如今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農村保潔和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95.1%行政村的常態化管理,實現了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跨越式、一體化發展,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生態環境。
以制度建設為核心,《沈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沈陽市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等相繼出臺,為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據,建立了“三化”處理工作長效機制。生活垃圾無害化收集、運輸、處理體系日趨完善,全面推行垃圾收運標準化管理,有效減少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建立了由巡回收集、集中轉運、密閉化運輸的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華體會體育華體會體育,實現100%無害化處理目標。
寒來暑往,晴天雨天;從夏季三伏到嚴冬三九,從晨曦微露到萬家燈火,那一抹“環衛橙”,成為點綴沈城最耀眼的風景線。